如「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沮《非命中》」。
衡论强调的是一种双向互动且互相进入的现场式的对话姿态,它应该是前设承认可以对话也可以冲突的一种模糊象限,亦应当是不必然地去寻求同或者异的一种逻辑前提。所以墨家基督徒应该是充量地包含文化基督徒[ 1995年9月,时任香港浸会大学宗哲系教授的罗秉祥在香港《时代论坛》发表文章,从而展开了有关中国文化基督徒现象的论衡与争鸣。
否则,黄治基也没有必要针对耶墨并举而专门撰文卫道了。就基督教而言,历史上,在西方世界,教会内神学和教会外哲学之间的关系常常表述为紧张和对峙,坚持不皈依基督教的基督教研究学者,往往是站在批判和质疑的角度,少有对基督教持正面立场的支持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基督教、自由主义的亲近态度,更让我认为墨家基督徒在墨者群体和基督徒群体的呼之欲出,不会等待太长时间。道在山林,野有遗闲,民间墨学推广第一人南方在野,墨家公共知识分子顾如等人早于多年前就已开始了新一波的民间墨学运动,通过编制青少年儿童墨学读经教材、《墨家弟子规》、《墨学三字经》、《墨子千字文》等普及教材和通识读本来让更多人认识墨学、学习墨学。如果墨家的兼爱天下和基督教的博爱牺牲能够在当今这个时代重光,我们又怎么能说,耶墨衡论不比耶儒对话更具备实操性和时代意义么?既然有重光,就代表一定有遮蔽,有被钉。
]我一直认为,汉语神学在儒耶对话上需要分清楚衡论和对话的先后次序问题。如同笔者最近发生的三起耶儒相争的事件,就主要是儒家精英分子和基要派基督徒之间的矛盾。[14]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131页。
他说:外道和小乘在世间极成的范围里,设定极微是实有的,和科学家中间曾有在经验界或物理世界的范围里,设定元子、电子等为实有的,是一样的道理。他说:此识相唯是众缘互待而诈现,舍此无别识相可得。夫用依体起,故说妄识依真心故有。内外离隔,两不相到,两不相亲,既无交感之方,焉有为因之义?……僻执外界与彼计执——粗色境者,根柢无殊,妄习起故。
[50]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47页。[15]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13页。
熊十力说: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也。在熊十力看来,谈一元实体者,总以为实体之性质是单独一性,无复杂性[58],实际上,本体备万理、含万德、肇万化,它本身具有复杂性。此层复分为四:曰植物机体层、曰低等动物机体层、曰高等动物机体层、曰人类机体层……[62]总之,本体作为实体,复杂性乃其根本特征之一。[35]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第299页。
[41]因此,不可将本心作通常狭义的理解。不可说乾以外,有超然独存于外界之元。《乾?彖》曰:‘乾道变化,万物‘各正性命。而在熊十力,乾元即坤元,坤元即乾元,它们乃指同一本体,因为乾中即有坤象,坤中亦有乾象。
他说:一切物才生即灭。六、若说本体是不变易的,便已涵着变易了,若说本体是变易的,便已涵着不变易了。
他说:本体之名甚多,如《易》之乾元、太极、《春秋》之元,《论语》之仁,《中庸》之诚,皆是也。那么,本体为何是虚寂和生化的统一呢?熊十力认为,本体无形无象,故说为虚。
[65]可见,万物皆由乾元而资始,皆由坤元而资生,故乾元坤元为宇宙万物之根源。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从而滑落为妄执之心。[66]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27页。若无感觉的区分,便无坚、白的生起,也便不会有瓶相了。就乾来讲,宇宙万有不是从空无中幻化而来,它必有根源为其生化依据。[43]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1页。
[23]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84页。[23]在熊十力看来,除了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外,极微计也是人们以宇宙万物为实在的原因。
他主张,尽管境、识均无实在性,但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61]正因为本体具有复杂性,宇宙之发展才由物质层进至生机体层,进而进至生命层、心灵层,生生不息而没有停止。
[63]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68页。[37]另一方面,本体是生化不息的,或者说,本体就是恒转。
质言之,本体是圆满的、根源性的、整体性存在,它包容、涵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52]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第567页。[61]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23页。唯识的旨趣,是把境来从属于心,即显心是运用一切境而为其主宰的,是独立的,是不役于境的。
《成唯识论》曰: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总之,无论如何回答,所谓极微都是非实在的。
而在哲学上来看,所谓现象界之实有并非实在。[71]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261页。
他说:学人厌闻实体之谈,此是大谬。因此,何谓现实世界?即吾人在实际生活中一切执著的心相而已[⑦]。
[20]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16页。至孟子提出四端,只就本心发用处而分说之耳。[25]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一种思想,认为原子是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颗粒。在他看来,虚寂而生化是本体的根本属性,而本心既虚寂又生化,故本心即是本体。
[58]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621页。其三,本体是超空间的,但无所不在。
[17]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55页。这里,熊十力所强调者不是它们的空无,而是指二者不能互相离开而独立存在。
[31]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74页。[49]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51-52页。